最近,鄰居王姐給我分享和自己家女兒的育兒故事,他們家彤彤是個5歲的女寶寶,長相甜美可愛,聰明伶俐,街坊鄰里都誇讚這小女孩長大後必定前途無量,就在我也跟著羨慕之餘,王姐說出了一件令我意想不到的事情。
前兩天,王姐和平常一樣在客廳收拾碗筷準備清洗,不一會,沙發跟前的女兒邊喊道:「媽媽,媽媽,幫我拿一下茶几上的小熊玩具吧~」王姐放下手上的活,看見孩子離茶几最近了,便說道:「寶寶,你伸手就能夠到,為什麼還要找媽媽呢?」
孩子卻說:「媽媽,我害怕茶几太高了,我夠不到,你給我拿吧~」王姐見孩子如此,再加上覺得孩子還小,就沒當回事,從廚房走到客廳茶几,給孩子拿了去。
事情還沒完,最近王姐發現孩子一遇到困難的事情,就找媽媽,感覺孩子永遠也長不大了。例如:自己的玩具找不見了,就開始喊叫:「媽媽,媽媽,我的玩具丟了,你給我找一下~」,而王姐卻發現,孩子就沒有自己行動過,就「謊稱」玩具找不見,反而一直依賴自己,這就讓王姐感到疑惑和無奈。
通過王姐這事,我們不難發現,在育兒過程中經常會碰到這樣的事情。可謂是屢見不鮮,孩子遇到問題或者困難就知道找媽媽,很多家長覺得「理所當然」「天經地義」,殊不知,這是在阻礙孩子的成長和發展,讓孩子漸漸失去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?
1.鼓勵孩子勇敢的面對
家長對孩子的鼓勵,從心理學上來講,是對於孩子的支持和認同,孩子會接受這種刺激,從而提高做事情的效率和主動性。很多時候,家長總是擔心孩子受到「傷害」,所以把孩子緊緊抱在懷裡,不讓孩子離開自己的視線。對於孩子的事情親力親為,生怕孩子磕著碰著,這無形之中給孩子一個可怕的信號——遇到事情,找媽媽。
當孩子遇到困難和事情的時候,家長不妨放開手,鼓勵孩子勇敢的去面對和嘗試,告訴孩子:「寶寶,媽媽並不在意這件事的結果,而是要看你的行動~」比如:孩子拼接積木碰到了難題,一直拼不出小房子,這個時候當孩子尋求家長的幫助。
我們可以對孩子說:「寶寶,加油,媽媽相信你可以做到的,不要著急,慢慢來,仔細看看圖片,是不是哪個環節出錯了?」鼓勵孩子的同時,留給他思考的空間,讓孩子更願意主動去解決和嘗試。
2.引導孩子解決問題
當孩子遇到問題和困難時,家長不要直接奔著解決問題和結果去,而是要在問題中,引導孩子去解決,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,培養孩子的主動性。
把完整的一件事情,進行拆分和細化,每一個單元和環節,看一看孩子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?或者是碰到困難?然後,就需要家長的耐心和細緻。
例如:孩子在拼積木的時候,發現搭的房子很容易就倒塌,穩定性很差,變得很沮喪,想要找媽媽來幫忙解決問題,這個時候,我們可以首先看看孩子在整個遊戲的過程中,做了什麼?沒做什麼?哪方面做了,但是不夠完美?
然後,可以這樣引導,「寶寶,媽媽覺得你剛開始搭的沒有問題,和圖片一樣,但是你中間黃色的小方塊和藍色的小圓球,拼接在一起你看看是不是穩定性很差?」引導孩子嘗試後發現,確實如此,
緊接著繼續:「寶寶很聰明啊~發現問題了,那麼你現在再搭一下積木,看看如何?」就這樣循序漸進的引導,讓孩子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學會解決問題。
3.家長不要急於幫忙
家長不要孩子一出現問題和困難,就著急去解決和幫忙,要學會給孩子留點時間去思考。孩子對於一件事情的認知和反應程度,相比於成年人來說是緩慢的,正是由於存在偏差,所以家長要避免進入育兒誤區,我們的好心幫忙,實則打斷了孩子的獨立思考和嘗試。
例如:在生活中,孩子發現自己的玩具丟了,找不見了,急得滿頭大汗找媽媽幫忙,這個時候,我們可以問孩子:「寶寶,你還記得之前你把玩具經常放到哪呢?仔細的想一想,然後我們再找?」
這樣給孩子留有思考的時間,而不是立刻幫助孩子,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、大腦發育和思維發展。
4.平時有意識的去鍛煉
在親子活動和家庭教育的環節,家長可以有意識的陪伴孩子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,例如:在家庭遊戲中,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進行「爭做小畫家」的互動遊戲,準備好兩個相同的樣板紙張,然後按照事先準備好的樣圖。
家長和孩子同時進行顏色填充,看誰最後和樣圖的顏色最符合,在眾多的顏色中,孩子可能會遇到不知道該如何選擇,家長可以在遊戲中,鼓勵孩子勇敢的做出選擇和嘗試。
這樣的「刻意練習」和有目的性的鍛煉,有利於促進孩子自己解決遇到的問題,提高孩子的主動性,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意識,當孩子下次遇到問題時,第一反應不是找媽媽,而是想著方法,嘗試著去思考該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完成。
綜上所述,培養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,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勇敢的面對問題和克服困難,適當的放手,引導孩子去解決問題,而不是著急幫忙,最重要的是在平時的生活中,有意識的培養和鍛煉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,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,這樣在育兒的過程中,我們的孩子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,擁有一份美好的人生。
孩子遇到困難就知道找媽媽,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?
最近,鄰居王姐給我分享和自己家女兒的育兒故事,他們家彤彤是個5歲的女寶寶,長相甜美可愛,聰明伶俐,街坊鄰里都誇讚這小女孩長大後必定前途無量,就在我也跟著羨慕之餘,王姐說出了一件令我意想不到的事情。
前兩天,王姐和平常一樣在客廳收拾碗筷準備清洗,不一會,沙發跟前的女兒邊喊道:「媽媽,媽媽,幫我拿一下茶几上的小熊玩具吧~」王姐放下手上的活,看見孩子離茶几最近了,便說道:「寶寶,你伸手就能夠到,為什麼還要找媽媽呢?」
孩子卻說:「媽媽,我害怕茶几太高了,我夠不到,你給我拿吧~」王姐見孩子如此,再加上覺得孩子還小,就沒當回事,從廚房走到客廳茶几,給孩子拿了去。
事情還沒完,最近王姐發現孩子一遇到困難的事情,就找媽媽,感覺孩子永遠也長不大了。例如:自己的玩具找不見了,就開始喊叫:「媽媽,媽媽,我的玩具丟了,你給我找一下~」,而王姐卻發現,孩子就沒有自己行動過,就「謊稱」玩具找不見,反而一直依賴自己,這就讓王姐感到疑惑和無奈。
通過王姐這事,我們不難發現,在育兒過程中經常會碰到這樣的事情。可謂是屢見不鮮,孩子遇到問題或者困難就知道找媽媽,很多家長覺得「理所當然」「天經地義」,殊不知,這是在阻礙孩子的成長和發展,讓孩子漸漸失去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?
1.鼓勵孩子勇敢的面對
家長對孩子的鼓勵,從心理學上來講,是對於孩子的支持和認同,孩子會接受這種刺激,從而提高做事情的效率和主動性。很多時候,家長總是擔心孩子受到「傷害」,所以把孩子緊緊抱在懷裡,不讓孩子離開自己的視線。對於孩子的事情親力親為,生怕孩子磕著碰著,這無形之中給孩子一個可怕的信號——遇到事情,找媽媽。
當孩子遇到困難和事情的時候,家長不妨放開手,鼓勵孩子勇敢的去面對和嘗試,告訴孩子:「寶寶,媽媽並不在意這件事的結果,而是要看你的行動~」比如:孩子拼接積木碰到了難題,一直拼不出小房子,這個時候當孩子尋求家長的幫助。
我們可以對孩子說:「寶寶,加油,媽媽相信你可以做到的,不要著急,慢慢來,仔細看看圖片,是不是哪個環節出錯了?」鼓勵孩子的同時,留給他思考的空間,讓孩子更願意主動去解決和嘗試。
2.引導孩子解決問題
當孩子遇到問題和困難時,家長不要直接奔著解決問題和結果去,而是要在問題中,引導孩子去解決,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,培養孩子的主動性。
把完整的一件事情,進行拆分和細化,每一個單元和環節,看一看孩子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?或者是碰到困難?然後,就需要家長的耐心和細緻。
例如:孩子在拼積木的時候,發現搭的房子很容易就倒塌,穩定性很差,變得很沮喪,想要找媽媽來幫忙解決問題,這個時候,我們可以首先看看孩子在整個遊戲的過程中,做了什麼?沒做什麼?哪方面做了,但是不夠完美?
然後,可以這樣引導,「寶寶,媽媽覺得你剛開始搭的沒有問題,和圖片一樣,但是你中間黃色的小方塊和藍色的小圓球,拼接在一起你看看是不是穩定性很差?」引導孩子嘗試後發現,確實如此,
緊接著繼續:「寶寶很聰明啊~發現問題了,那麼你現在再搭一下積木,看看如何?」就這樣循序漸進的引導,讓孩子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學會解決問題。
3.家長不要急於幫忙
家長不要孩子一出現問題和困難,就著急去解決和幫忙,要學會給孩子留點時間去思考。孩子對於一件事情的認知和反應程度,相比於成年人來說是緩慢的,正是由於存在偏差,所以家長要避免進入育兒誤區,我們的好心幫忙,實則打斷了孩子的獨立思考和嘗試。
例如:在生活中,孩子發現自己的玩具丟了,找不見了,急得滿頭大汗找媽媽幫忙,這個時候,我們可以問孩子:「寶寶,你還記得之前你把玩具經常放到哪呢?仔細的想一想,然後我們再找?」
這樣給孩子留有思考的時間,而不是立刻幫助孩子,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、大腦發育和思維發展。
4.平時有意識的去鍛煉
在親子活動和家庭教育的環節,家長可以有意識的陪伴孩子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,例如:在家庭遊戲中,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進行「爭做小畫家」的互動遊戲,準備好兩個相同的樣板紙張,然後按照事先準備好的樣圖。
家長和孩子同時進行顏色填充,看誰最後和樣圖的顏色最符合,在眾多的顏色中,孩子可能會遇到不知道該如何選擇,家長可以在遊戲中,鼓勵孩子勇敢的做出選擇和嘗試。
這樣的「刻意練習」和有目的性的鍛煉,有利於促進孩子自己解決遇到的問題,提高孩子的主動性,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意識,當孩子下次遇到問題時,第一反應不是找媽媽,而是想著方法,嘗試著去思考該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完成。
綜上所述,培養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,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勇敢的面對問題和克服困難,適當的放手,引導孩子去解決問題,而不是著急幫忙,最重要的是在平時的生活中,有意識的培養和鍛煉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,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,這樣在育兒的過程中,我們的孩子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,擁有一份美好的人生。